热点|混合砂再生粗骨料混凝土试验研究
摘要:摘要“十二五”以来,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着力点。天然中砂作为混凝土的细骨料,经过长期开采逐渐枯竭,细砂和机制砂的大量使用必将成为一种趋势。同样,粗骨料主要依靠传统的粗糙开采方式,严重破坏生态平衡,开采产生大量粉尘,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;另一方面,城市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
摘要
“十二五”以来,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着力点。天然中砂作为混凝土的细骨料,经过长期开采逐渐枯竭,细砂和机制砂的大量使用必将成为一种趋势。同样,粗骨料主要依靠传统的粗糙开采方式,严重破坏生态平衡,开采产生大量粉尘,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;另一方面,城市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的处理成为城市管理的难题。传统上,填埋作为路渣并不能解决如此巨量的建筑垃圾。使之成为再生骨料,既解决了城市建筑垃圾的问题,又减少了矿山的开采,留得青山绿水利国利民。
1原材料
水泥为德清南方PO42.5水泥,标准稠度26%,28天抗压强度50.2Mpa;粉煤灰采用Cⅱ级灰,细度为28%,需水量比101%;采用S95级矿粉,28d总活性99%;外加剂为聚羧酸减水剂,掺量为1.1%。
细骨料按比例与机制砂混合,粗骨料用不同比例的再生骨料代替。
表1细骨料级配
特细砂平均粒径不大于0.315mm,机制砂和特细砂混合时大于1.25mm的颗粒较少,可以调整颗粒分布,加入0.315mm以下的颗粒,使颗粒级配更合理。机制砂的MB值为0.9,石粉含量为6.5%。
表2混合砂的细度模数
表3粗骨料的性能指标
2种测试方法
细砂中0.63mm以上的颗粒很少,大部分分布在0.30mm以下,孔隙率高,需水量大。如果单独使用特细砂配制混凝土,必须采用低水胶比和低砂率。过高的水胶比和砂率会导致细砂上浮或下沉,造成表面和下部砂浆集中,混凝土均匀性差,容易产生裂缝,对构件力学性能的耐久性不利。而水胶比低、砂率低的混凝土流动性差,无法泵送。机制砂是通过机械粉碎和筛分制成的人工砂。一般石粉含量较高,级配中大于2.36mm小于0.15mm的颗粒较多。颗粒多为狭长或三角形,粗糙度长度和直径都比较大,颗粒圆度较低,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。含石量高,需水量大,混凝土较厚,不宜泵送。再生碎石是废弃混凝土经过破碎、分选后制成的。再生石的原料来源复杂、吸水率高、缺陷多等特点决定了其质量的不稳定性。
本文采用细砂、机制砂和再生碎石三种特殊原材料配制混凝土,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。试验中使用的水胶比为0.5,胶凝材料总量为350kg,外加剂为40%。外加剂的掺量为1.1%。
由于再生骨料的加入,试验用水量分为两部分:一部分是附加水,另一部分是拌合水。额外的水可以由下面的公式确定
δW=mrca×(S'RCA-S'OCA)
式中,δW为再生骨料的附加水量,kg
MRCA——再生骨料质量,kg
s'RCA——再生骨料的相对吸水率,kg
s'OCA——天然骨料的相对吸水率,kg
采用正交试验方法,以机制砂与细砂的比例、砂率、再生骨料取代率和外加剂的比例为因素,每个因素取4个水平。调查各因素对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的影响。
表4因素水平表
采用L16(45)正交表安排实验。
表5测试方案
表6正交试验的比例
3测试数据和分析
影响坍落度的因素排序为ACDB,即机制砂和细砂的配比对坍落度的影响最大,其次是再生石,砂率和外加剂的配比对坍落度的影响稍小。机制砂的细度模数较大,一般大于3.0,颗粒尖面粗糙,长径比大于大石粉,级配不合理,中间少,两头多,对混凝土和易性影响较大。细砂的加入,填补了粗骨料与机制砂之间的空空隙,机制砂中石粉的细度与水泥相近,在混凝土体系中起到微骨料的作用。因此,细砂和石粉在不同的粒径范围内补充了体系,降低了体系的孔隙率,增加了自由水体积,改善了混凝土的流动性。但是,石粉本身具有吸水性。因此,石粉的含量存在一个临界值,低于该临界值流动性可以得到改善;在此之上,需水量增加,混合物的粘度增加,屈服剪应力增加,混凝土的流动性变差。从表8可以看出,机制砂与细砂的比例从5:5增加到8:2,混合砂的细度模数从2.16增加到2.81。混凝土的坍落度先增大后减小,粘聚性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。当机制砂与细砂的比例为6:4,细度模数为2.41时,混凝土的和易性最好。
表7坍落度和堆积密度范围分析
影响容重的因素顺序为CABD,再生石比例对容重的影响最大,机制砂比例次之,砂率和外掺料的影响略小。再生骨料的表观密度小于天然碎石,因此随着再生骨料的增加,混凝土的堆积密度降低。机制砂和细砂的孔隙率较大,其他材料不变,混凝土的容重与混合砂的密度呈正相关。
表9出血范围分析
影响泌水的因素顺序为ABCD,机制砂对泌水影响最大,砂率次之,再生骨料和外加剂影响最小。随着机制砂混合比从5:5增加到8:2,泌水先减小后增大。一方面,细砾石粉和粉煤灰粉的加入,微集料效应改善了体系的颗粒分布,同时使泌水通道变长,有利于降低泌水率。另一方面,细砂比表面积大,需水量高,机制砂中的石粉也具有吸水的特性。细砂粉的加入增加了混凝土的需水量,体系的自由水减少。当机制砂与细砂的比例为7:3时,系统的颗粒级配效果与细砂粉需水量叠加,泌水率最低。再生骨料的高吸水率有利于混凝土的保水性,泌水率随着再生骨料的增加而降低。
表10强度范围分析
影响7天ACDB强度的因素顺序,影响28天ACBD强度的因素顺序。机制砂用量对强度的影响最大,其次是再生石。砂率和外加剂的影响略小。
表11人工砂对强度的影响
随着机制砂与细砂的比例从5:5增加到8:2,7天和28天强度先增大后减小。当机制砂细度模数为2.41,含量为60%时,混合砂为中砂,符合II区,骨料达到最大密度积累和最佳强度。机制砂质地坚硬,断面新鲜,表面能高,表面粗糙,形状不规则,限制了水泥浆体的变形,改善了水泥浆体与机制砂的界面性能。降低界面孔隙率和应力集中。适量的石粉不仅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,还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微观结构。研究表明,细石灰石粉在早期为水化硅酸钙凝胶提供了有利的成核和生长表面,加速了水泥的水化。
表12再生骨料对强度的影响
再生骨料取代率从15%提高到45%,平均强度分别为36.2mpa、34.6mpa、35.3mpa,变化不大。当再生骨料取代率为30%时,最高强度达到39.2mpa,与纯天然骨料和天然中砂制成的混凝土几乎相同。再生骨料中存在未水化的胶凝材料,掺入混凝土中会再水化,再生骨料的复水效应和吸水率相应叠加,导致混凝土实际水胶比降低。其次,由于再生石吸水率高,在搅拌过程中会吸入大量的游离水。水泥水化时,新砂浆中的自由水不断被消耗,因此再生石与新水泥砂浆的界面产生湿度梯度。由于毛细孔的压力差,再生石中的自由水迁移到新水泥中,使界面过渡区水化更充分,提高界面强度,产生“内部固化效应”。当取代率从45%增加到60%时,强度明显下降。根据破坏形式,混凝土破坏分为三种:水泥砂浆破坏、骨料破坏和水泥砂浆与骨料的界面破坏。混凝土的强度是由三者中最薄弱的部分决定的,再生骨料的情况比较复杂。只是界面有三种不同的形式:一是原骨料与原砂浆的界面;二是原砂浆与新砂浆的界面;三。原始骨料和新砂浆之间的界面。由这些界面组成的混凝土过渡区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有很大影响。其次,附着在再生骨料上的砂浆层容易产生微裂缝,这种原始损伤也会成为混凝土结构最薄弱的环节之一。当再生骨料掺量增加到60%时,加工引起的界面缺陷和裂缝的负面影响占主导地位,强度明显下降。
4结论
通过实验研究,本文得出以下结论:
(1)混凝土坍落度的影响因素为:混合砂>:再生骨料>:砂率>:外加剂。混合砂混凝土的砂率不宜过高。当机制砂与细砂的比例为6:4,砂率为40%时,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与天然砂混凝土相同。
(2)混凝土泌水的影响因素为:混合砂>:砂率>:再生骨料>:外加剂和适量石粉能改善混凝土的泌水。
(3)水胶比为0.5时,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为:混合砂>:再生骨料>:砂率>:外加剂。当再生骨料取代率不大于45%时,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强度影响不大。
免责声明: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,或有版权异议的,请联系后台,我们会立即处理,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通知我们(管理员邮箱:916400625@qq.com)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,谢谢!